Sections

Commentary

香港能够保持竞争力吗?

June 8, 2007

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目前来看,香港能否长期保持她的竞争力尚是未知之数。关键是政府和社会能否面对挑战,努力降低要素成本以及政府协作成本。香港的交易成本已经很低,可做的事情不多。当然,在香港逐步与内地融合时,有必要努力保持香港政治、社会、法律和管制体系的透明。

通过与华南地区,尤其是与深圳的经济融合,香港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大有可为。例如,如果香港人居住在深圳,他们的购买力可以上升三到五倍。在此情况下,即使香港居民的收入减少三分之一,他们仍然可以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一旦劳动成本、房地产成本下降,香港便可吸引更多的来自内地或全球其他地区的商业活动。实际上,许多香港居民现在正在做这件事。只要加多一点投资在基础设施上,更好一点与深圳市政府协商,大量的香港居民将采取这种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降低香港的要素成本。长期而言,这可能是唯一的增强香港和华南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很多人担心这对香港房地产价格和就业所造成的短期震荡,并因此试图阻止或减慢香港与华南地区的整合过程。他们认为,缓慢的融合短期而言对香港居民更有利。这个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只是一种错觉。香港的房地产价格更多地决定于香港的长期发展前景而不是一些短期因素。纽约、伦敦和东京没有与其他城市相隔绝的边界,但它们的房地产价格仍然能够高企,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全球大经济区的中心。

因之,香港实际面临的挑战是帮助华南地区吸引更多的像“财富500强”那样的跨国集团,将华南地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大经济区。如果缺少在华南地区的工业基地,仅仅依靠中国的货币不可兑换性、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够透明等因素维持,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一旦选定华南地区,那些跨国公司是不大可能在五至十年内转移的。反过来,香港的投资银行却可以方便地在几个月内转移到上海去,其中一些在北京或上海停留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他们在香港停留的时间。好似纽约、伦敦、东京等与它们的郊区一样,原则上不管有没有边界,香港都可以与华南地区融合、共同发展。

这种经济的融合需要北京的首肯,需要来自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居民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与华南地区的密切协作。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香港应当协助华南地区降低它的交易成本,反过来又能够促使香港降低它的要素成本。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在华南地区存在一个类似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那样规模的大经济协作区。上海在长江三角洲起着龙头的作用,香港同样可以在珠江三角洲起领导作用。

今天,香港仍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其中约一半是与中国有关的转口贸易)与中国内地的总量相当。在资本市场,香港一半的上市公司或者在内地或者在海外。除了中国,香港与世界经济体完全融合。这些“先行一步”的优势一方面是香港竞争力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香港较快地与内地进行经济融合多么重要。
应当建立一些合作机制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融合,把包括香港在内的这一地区建设成真正的区域性经济体或大城市经济区。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深圳、广东地区政府应当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协作进行经常性、具有实质性的接触。

许多好事市场是不能做的。如邓小平建议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上海的浦东开发、西部发展战略等,这些政府引导的、长期的、理性的和可行的发展计划,加上相关的政策和投资支持,为私人部门提供了必要的方向和指引。如果上海没有制订浦东发展计划,政府没有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私人机构对上海的投资会少得多。

(作者为清华-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