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中国新《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和企业意味着什么

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和严峻的挑战之一,但这并非中国独有。4月28日,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举办公开活动,探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新《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影响。

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中国2015年10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旨在加强对中国食品企业及供应链的监管。新规定下,违法者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提高食品安全仅仅靠制定新规还不够,更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之间的内部协作。

中国制定的出口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要高于国内食品市场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与本地食品市场之间出现质量差别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中国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已十分关注,不愿再接受这样的差别。要做到维护公共健康和提高消费者信心,需要在国内制定和实施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尽管信心的建立需要时间,但这对于中国寻求建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整合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国内食品行业仍旧条块分割,且拥有众多小企业。新规制定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和审查措施,这会提高生产成本,并有可能导致产业整合。从监管角度讲,中国国内食品市场将更易于管理。但新趋势是,消费者从小型或者未经许可的网上零售商那里购买食品,使得监管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将变得更难以追踪,当出现问题时,也更难于被召回。可追踪性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尤为关键,因为这使得问题食品可以被识别。有关企业也可以就此做出改善,确保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更加责任化。

中国政府已经支持从农村层面上整合生产单位的提议。这些农产品基地使农民可以协调食品生产、并向较大的零售商销售。参与的农场可以获得安全的农药和使用说明;农民也可直接向大零售商售卖产品。这种农民-零售商关系使得产品追踪性更强,也使得检查过程中关键的产品抽查环节变得更为容易。这种模式有望改善食品安全,尤其在农药使用方面,但仍需扩大规模,以对中国国内食品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借鉴其它国家经验

食品安全挑战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维维安·霍夫曼(Vivian Hoffmann)说,“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私营部门的质量和能力进行把控,使食品安全管理更高效。”比如,中国可以考虑进行更大程度的合作管理,这种策略将私营部门也纳入管理当中。监管者在制定标准时允许企业参与进来,可以防止难以企及的标准要么令企业陷入困境、要么对此置之不理的情况的发生。霍夫曼明确指出,允许企业参与并不意味着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他认为,这反而会使过程更为透明,使企业在必要的情况下遵循更高的标准。私营企业可以参与测试自己的产品,但仍需进行必要的验证。

与消费者进行开放性沟通也很重要。食品安全方面基于风险的方法(这是国际惯例,中国也已采纳)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挑战:有时消费者所认为的食品供应链中最危险的环节与科学家对“危险”的定义并不一致。例如,科学家或许会更多关注“生物污染物”,而消费者担心的则是农药和添加剂。消费者的意见也应被纳入优先考虑的范围,于此同时,专家也需要对“关注点不同”进行解释。沟通与透明有助于互相理解。美国圣玛丽大学法学院刘成林(Chenglin Liu,音译)教授对此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强调透明度对于提高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至关重要。

中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不足以解除中国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管理的实行仍存在挑战。幸运的是,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警惕的消费者将继续要求更高质量和更易追踪的食品,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们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也为积极进取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