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習會本周舉行,儘管美中雙方在南海、網路安全等問題上的分歧仍是焦點,但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不可忽視。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認為,經濟聯繫是美中關係的基礎,加強雙邊經濟能給兩國壓力,從而促成共識、避免衝突。
杜大偉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歐習會有較重要的經濟議程。比如金融服務業、美國電影產業在中國開放等領域,美國希望中國的市場更開放。他雖不認為雙方會在南海和網路安全上達成協議,但這使雙方經濟關係更重要。
他說,美中經濟關係是美中關係的基礎,但近年來有些停滯。儘管中國來美的投資增多,但美國往中國的投資不太多。雙方的貿易額也有增長但不明顯。他坦言,雙方需要加強經濟聯繫,因為這是「給雙方壓力、促成共識,避免衝突」的基礎。
而針對外界矚目的雙邊投資協定(BIT),杜大偉認為認為關鍵在於中國能都出具較短的負面清單,這體現中國是認真(seriousness)對待BIT,也給習近平訪美定下好基調。
杜大偉指出,中國仍有許多較封閉的產業,但與美國協商BIT將是中國「出價」(make an offer)的機會。如果中國表示已準備好開放金融服務和衛生市場,而電信業太敏感,相信美國也會樂意協商。而且中國開放之後,可獲得創新、增長更高效等利益。
針對被視為抗衡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杜大偉認為歐巴馬政府已多次明確表示歡迎中國加入。他坦言,TPP對美國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因為絕大多數參與的國家本身經濟就相當開放。未來TPP的整體實力還要看中國、印度是否加入。
杜大偉指出,絕大多數美國人希望TPP成為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基礎,因此這將對美中關係有利,「美國領導人以及和我一樣的美國經濟專家都已明確表態:如果中國加入,TPP帶來的利益更大。所以最終是否加入,將是中國的選擇」。
此外,中國經濟減速及股市日前暴跌在國際社會引起震盪,但杜大偉對中國經濟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認為,中國如今以6、7%的速度增長很健康,只要保持、 並以民眾收入的成長為基礎,增加工資和消費,就將是可持續的積極發展。他提到,真正的風險是中國經濟放更緩,例如到5%以下,就可能無法創造足夠就業。但 即使如此,他仍建議中國政府刺激消費和家庭收入。
原文来自世界日报
Commentary
美中經濟聯繫可避免衝突
September 2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