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美中应学会在争议中共处

近几日,我与几位同事在北京参加了一系列会议, 与会人士包括中国学界、企业界人士和高级政府官员。近月来美中两国双边关系的急剧转变是大家谈论的主题,两国在海洋与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分歧重重,关系日益紧张。

在去年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会晤之后,“新型大国关系”已成为讨论双边关系的热点,也为未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框架。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这种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其与两国其他的双边关系又有何不同。

与会人士对目前美中之间紧张局势的缘由意见相左,而两国民众意见上的鸿沟也令人担心。尽管两国人员交往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但调查显示,如今有高达87%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威胁。而在许多中国人眼中,美国意图遏制中国,且中国在如今的争端中处于守势。

实际上,中国无需将诸如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五名解放军官兵进行网络间谍活动的行为当成反华的某种阴谋——就个人观察,我在美所接触的人中无一例外地对此举持有异议和批评。

美国决策人士与学者都认为,遏制中国是愚蠢并且毫无意义的,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美国正积极与中国进行教育交流,共同培养未来一代,这也绝不是一个希望遏制中国的国家所愿意做的。很多中国人推测,美国还未准备好接受一个成为全球经济大国的中国,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将中国看作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也在担心西化、政治体制改变与和平演变问题,但是西方人士并不认为中国应该完全效仿美国或者西方模式。这类误读与误解都增加了相互猜疑甚至导致军事冲突的风险。依我所见,美中双方如未来发生冲突,将主要是由于误解、误判,而非所谓的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也不是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在此次北京之行中,我们也清楚地发现,双方都太过急于将彼此的任何行动当作对方大战略的一部分。

当然,目前的紧张局势也有其他原因。其一是越来越多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言论,这些言论由于电信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对美中关系带来了更多负面的影响;其二,双方政治运作都更为多元化,两国国内利益团体的作用也日渐增长, 进而影响决策的制定,这是美中两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决策层内部本身难免的矛盾与不一致观点也往往引发并加深双方的误解。其三,国内政治与经济因素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对美中双边关系也有着直接影响。

我们在布鲁金斯-清华公共政策中心举办的论坛中探讨了中国崛起对国际秩序的意义。一位同事将美中关系放在全球背景下探讨,认为美国和中国不应该期待一个没有冲突的双边关系;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冲突背景下也有合作的可能。例如在南海,美国和中国对个别问题有不同看法,但双方在区域稳定及安全中有着共同利益,并且正携手合作解决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曾担任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的劳伦斯·萨默斯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可以想象美中两国共同美好发展的前景,也可以想象美国和中国未来由于面临共同的挑战而都不景气。但很难想象一方发展良好而另一方发展落后的情况发生。”这是对美中关系的巧妙诠释。

在与中国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高级官员的会面中,学者们发现大多数人对美中关系持积极态度,大家的对话也强化了两国经济关系依旧牢固的观察。然而,在安全与经济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上,大家也一致认为双方应该在今秋北京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之前有更多的良性互动。

我们该如何化解两国间的误解呢?首先,需要更多地关注两国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不能将对方领导人的发言断章取义,而应该有更宽阔的思维;再次,我们也需扩大各类社会团体的对话范围。推进更多正能量与共同利益领域的发展。此外,中国似乎过多地谈论核心利益,却忽略了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和探讨。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梦不应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噩梦。一位美国人士曾说过,如果美国梦仅仅针对美国本身,它将永远是一个不会成真的梦,对于中国梦来说,也是一样。

这篇文章的翻译是中国新闻周刊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