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目前中国,每对夫妇一生平均生育多少个孩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人口学家给予的估计值是1.4—1.5。
在人口学上,这被称为“总和生育率”。当总和生育率为2.1时,如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每代人口就处于不增不减的动态稳定水平。在1.4至1.5的低生育率下,中国未来每代人口将比上一代减少四分之一。
中国生育率水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高还是低?人口学家发现,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生育率仅略高于日本(1.4)。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7),也低于欧洲(1.6),生育率之低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人口学家,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告诉财新记者,虽然中国人口的总量还是处于增长阶段,但受持续20年的低生育水平影响,中国下一代人口规模正在急剧萎缩。12年后,中国人口将可能在达到近14亿的峰值后转而较快减少。
王丰指出,中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负增长危机。为可持续发展计,中国应该尽快放开生育,而非继续控制生育。2001年以来,中国一批顶尖的人口学者就基于专业研究,于2004年和2009年向中央有关方面递交建议书,呼吁逐步放宽生育政策。
但是,这些专业学者的声音被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生育政策调整也在众望殷殷中不断推迟。日趋明显的代价就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日渐累积,还有青年劳动力的减少、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或许还有镇坪县强制堕胎事件、“邵氏弃儿”等人间悲剧。
近日,财新记者就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生育政策调整等问题,专访了王丰教授。
财新记者:目前,调整生育政策,放开二胎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你如何评价中国的人口发展现状?
王丰:作为人口学者,我个人支持中国及早放开生育控制,首先从放开二胎做起。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口决策建立在人口发展科学规律基础上的必由之路。
应该说,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与世界基本一致,但人口转变的过程更为激烈。就人口存量而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在2010年底达到13.4亿,从总量上再次攀上新的高峰。然而,就增量而言,中国人口的增速与世界趋势一样,均由疾转缓,其根本原因是出现了生育率的急剧下降。
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4—1.5,即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约生育1.4至1.5个孩子,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虽然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因为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每年的出生人数高于死亡人数,中国的人口总量还会继续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只不过是人口增长的惯性所致。随着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人群进入生育年龄,人口结构将逐步老化,死亡人数就会超过出生人数,导致人口缩减,形成人口的负增长惯性。
也就是说,十多年后,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根据联合国2010年的人口预测数据,在中方案下,中国人口增速将在2026年由正转负。数百年来,中国人为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所困。但是,中国很快就会面临人口持续负增长。这种负增长危机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财新记者:对中国人口发展的这一重大变化,人口学界有何反应?做了哪些工作?
王丰:应该说,中国人口学家对此问题有诸多专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及早调整生育政策,放开生育控制的建议。这种声音曾经以内部建言的方式送往人口主管部门和中央有关领导,但迄今为止,人口学家的主流认知,并未变为决策者调整生育政策的实践。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一批从事人口研究的学者就感到,基于中国生育率早已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应尽快研究生育政策调整问题,并曾两次形成集体报告,上交国家人口计生委及相关中央领导。
2001年,18位人口学专家自发组成了“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组,对中国人口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开研究。经过多次基层调查和研讨,2004年4月,课题组完成了《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下称“2004年建议”)的集体报告。
“2004年建议”称,自实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以来,各级政府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防止“政策外生育”,但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长达20年之久,且人口结构在新世纪以后急剧老化。
“2004年建议”提出,“现在是对实行20多年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建议中国应“逐步过渡到每对夫妇生育二个孩子,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不会造成人口失控”。同时,可选择少数区县先行开展生育政策调整的试点。
由于这份政策建议报告没有得到明确回应,这些学者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的人口新变化开展研究。到2009年,国内26位顶尖的人口学者再次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再建议》(下称“2009年建议”)。
相比“2004年建议”,此时学者们对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家庭的认识都更进一步。
“2009年建议”明确指出,应放开二胎,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不会造成人口失控”。同时,“中国多年来的低生育率已经形成”,“如果等到中国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再采取措施提高生育水平,为时已晚”。
“2009年建议”认为,“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将现行生育政策调整为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个孩子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多胎的条件下,中国应有计划地逐步放开二胎生育。”
今天来看,应该说,中国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生育率水平、人口政策调整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等,已进行了超过十年的专业研究,并已达成了“调整生育政策不容迟缓”的集体共识。
但是,中国的生育政策与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却渐行渐远。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其执行和调整理应体现“科学发展观”。但是,至少在我看来,中国生育政策的决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尽管学界早就提出要放开二胎,但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未见松绑。
更何况,生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更应该得到尊重。人们对待生育权的态度体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果中国继续执行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对个体和社会都将产生无法逆转的负面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
财新记者:人口学界的专业研究结果为何至今没有说服决策者?
王丰:一般而言,针对某一专业问题,公众与学界的见解容易出现分歧。但在取消生育控制上,却是个例外。我发现,中国绝大多数人是支持放开生育控制的。但是,由于数十年的宣传和灌输,加之人口增长确实存在惯性,中国公众对人口问题的认识确实存在误区。
比如,关于人口增长,主流的观点认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会带来贫困、拥堵和污染,会造成资源的短缺;但是,这种观点其实依旧建立在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上,把人口多视为包袱。
但是,国际人口学界早就经过研究,否定了上述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看做势不两立的理论和学说。在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完全忽视了另一面,即人口多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更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
以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为例,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粮食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担心没有足够的粮食能养活世界上的人。实际上,从196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200%。但是,由于绿色革命等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全球粮食生产增加了300%。也就是说,在这50年间,人口爆炸没有带来粮食供应的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反而增加了50%。
同样,中国1978年以来的农业史也是例证。1978年前,在集体耕作的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人口比现在少30%,但那时柴米油盐都短缺,还有数千万人因饥荒而死。这不是人口的问题,而是这种经济制度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粮食供应也不是问题。
类似的还有人口与资源问题。人口发展固然增加了环境负荷,但对环境发展和资源消耗产生最大影响的,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纵观古今中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靠减少人口规模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可以从近50年的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中得到印证。从1960年到2010年,全世界经历了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但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比人口增长前下降30%到40%。这部分应归功于更多的人创造出了更多新技术、新资源。
人口增长同样不能用来解释环境污染的恶化。环境污染,更多是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1994年至2004年,中国空气中二氧化碳污染量由40.6亿吨增加到61.1亿吨,十年内增长50.49%,年均增长率为4.87%。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812%,不足二氧化碳污染增长率的五分之一。
以上数据足以证明,人口多并非负担,也不是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仍有不少人对中国人口增长留有担心。这一方面是源于对人口最新形势的认识滞后,没有意识到中国生育率已经很低。另一方面,则是对人口负增长的后果和影响缺乏科学的认识。应对人口负增长,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
财新记者:既然如此,你认为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王丰: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在人口问题上,至今还在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被认为是中国城镇居民“一胎”政策的源头。
《公开信》称,“30年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时至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坚持严格控制生育的政策,这是脱离实际的,也不是基于科学的决策。
30多年来,人口众多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计划生育也一直被认为是基本国策。但是,人口发展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人口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更新的。人口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应该成为生育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再次证明,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时代,生育率已降至很低,完全不需要控制生育,反而应该鼓励生育;伴随低生育率的则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其影响将是深刻而全面的。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人口负增长后,即使转而刺激生育,也很难有效果。从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及欧洲诸国的实践看,一旦进入低生育率时代,即便政府出台各项鼓励生育的措施,生育水平却始终未见明显回升,更不用说恢复到更替水平了。
目前,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有20年之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生育甚至选择不生孩子了。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是那些有限的、想生二胎的青壮年群体,而这个群体恰恰是让中国生育率不再低迷的希望所在。
总之,一句话,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决策者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早调整现行一胎政策,尽快放开二胎,在生育权问题上,还权于民,还权于家庭。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
附:《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即“2004年建议”)全文
《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再建议》(即“2009年建议”)全文
记者点评: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
从2004年18位人口学者的调整生育政策建议书,到2009年26位人口学者的再建议,再到2012年7月15位学者联名要求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公民建议(相关专题:学者上书全国人大 吁请放开生育控制) ,中国学术界从中国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公民生育权出发,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近十年来,中国一流的人口学者基于扎实研究,提出尽快取消生育限制的建言,这是基于学术良知和知识分子责任感的行动,应当得到重视,而不是置若罔闻;同时,对生育政策调整,决策者也应该广开言路,鼓励更多的公民讨论,而非打压和限制。
我们希望,决策者能够重视中国一流人口学者的建言,尽早启动生育政策的调整。这不仅是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防范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危机的出路所在。
Commentary
为什么放开二胎迫在眉睫?
August 17,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