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中美领导人应为双边关系定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9月26日至28日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中美关系并不处于“蜜月期”。从今年年初起,有关中美关系步入拐点、检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对华接触政策合理性的观点不绝于耳。围绕中国南海、网络经济间谍等棘手问题,中美龃龉纷争不断。9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考虑制裁参与网络经济间谍的中国机构。

但除了问题,对中美合作的期待也在升温。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和保尔森基金会(Paulson Institute)9月15日联合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支持高标准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呼吁两国首脑在习近平即将对美国 进行的国事访问中强调BIT的重要性,94位美国企业首席执行官(CEO)签署该信。

中美现状及前景如何?中美两国领导人应在访问中应该传达怎样的信息?如何看待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针对上述问题,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

李成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于上世纪80年代赴美国留学深造,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亚洲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后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 学博士学位。在加入布鲁金斯学会之前,李成曾担任汉密尔顿学院政府系威廉柯南讲座教授。2014年2月,他被任命为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首位亚裔主任。

在李成的办公室里,三面墙上和办公桌上堆满了书,几乎无一例外的有着一个关键词“中国”。他对财新记者表示,每年都要去中国约十次左右。

财新记者:能否谈一下中美关系的温度?

李成:中美关系的温度现在不是春天时候的气候。最近我们听到很多不同声音,大多数比较悲观,比如“转折点” 或“临界点”。但这些讲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建立在实际的、有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的,更多是一种想法或者观察。从奥巴马总统和习主席最近的对话和接触来看,美 中关系从主流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美中关系确实面临很多挑战,而接受挑战、应付自如是一个领导人真正需要取得成功的地方。成功并不是一个“蜜月期”的访问,而是有问题来谈问题, 来消除误解,从根本利益上,从全球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的和全球性稳定的角度来为美中关系定位,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希望此次访问能强调这一点。

财新记者:美国媒体认为中国更看重访问的象征性意义,你认为访问是否能解决实际性问题?

李成:访问当然能够解决实际性问题,因为象征性意义本身就是实质性问题,它表达了态度、观点、理念和今后方向,国际关系很多是由观点和象征组成的。中国讲大国关系,其中一点就是互相尊重, 给习主席的礼遇和尊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姿态。

财新记者:哪些误解是习主席此行需要阐述的?

李成:第一个误解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西方对中国最近的外国非政府组织法和中国国家安全法存 疑。第二个是习主席应该阐述一下中国的反腐败。习主席提出了“法治中国”这样一个理念,但现在美国这里只强调中国抓了好多维权律师,但没有看到实际上这是 中国领导层第一次非常全面的提出了“法治中国”。有人认为这只是说说而已,但是说要比不说好,关键是最高领导层要往哪个方向推动中国的发展。还有中国跟俄 国的关系以及和其他邻国的关系。中国是否有将美国挤出亚洲的意图。以及中国经济是不是走向保护主义。我觉得习近平不管在公共还是私下场合都应该解释这些误 解。

财新记者:那您觉得中国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比如说包括南海、“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些美国学者说中国希望有更大的声音,但中国更大的声音要传达什么观点呢?

李成:首先想一想,整个出现的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从钓鱼岛问题开始的。用我同事贝德 (Jeffrey Bader)的话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为了几块石头要打仗,而把这个第一世界经济大国也卷进去,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别忘了这 只是当时的一个起点,后来引出来一连串的变化。实际上我一直认为美中的对立包括可能的军事冲突,既不是由于意识形态也不是因为利益冲突,而是因为误解,若 如此,消除误解就是当务之急。

财新记者:这个是可以用语言来消除的吗?

李成:的确不能用语言来消除,但领导人的表态还是至关重要的。至于习近平此次访问能否带来成效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不犯错误,这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财新记者:那目前两国领导人犯过错误吗?

李成:有时候人们往往强调某几句话,美国总统在选举当中的语言更多是给美国听众听的,但是就过分夸大了 。说起习近平,美国人都想到习近平的“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而没有想到他的“太平洋很大,可以容得下美中两国”。即使某个领导人说了一些话,我们也不应脱离背景、过分夸大。

财新记者:很多人认为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交开始变得很激进。从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在放缓而美国正在复苏,您觉得这是否会改变中美关系的动态?

李成:中国在2008年危机后是属于比较早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国家,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本身的实力。中国经 济的崛起不是直线发展的,始终会有一些上上下下的波动。最近中国股市的波动或者中国经济的放缓,这是我们应该预测到的。现在的经济需要时间来调整,包括对 私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创新企业,对服务性行业、对金融的改革,还有城市化,这些都是对的,但有时候需要一个过程。我觉得对很多问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讨 论,不能随波逐流,更多要以事实来讲,要以宏观历史的角度来讲,可是常常很多人就是忘记了这一点,看不到中国巨大的变化。从整体看,中国还是往正面的积极 方向发展。

财新记者:最近中国股市的波动以及政府政策是否使美国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信心动摇?

李成:我觉得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大多数人是受事件发生影响的,受媒体的影响太大了,而美国人对外 交关系的认识也是通过媒体和事件来进行的,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摆脱一般人的俗见,有一个长远的观察。中国当前经济发生的事情对世界经济当然有影响,也从另 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一些偶然事件左右,而更应该看长期发展方向、潮流,还有实际上的结构原因对其的决定作用。

财新记者:在目前国际秩序中,中国和美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因为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像AIIB、“一带一路”等不在现有体系中,中国在推出其他的体系。

李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准确。一开始美国是反对AIIB的,但由于英国及其他国家加入,美国发现这是 一个很大的失策。你可以说,已经有的现有体系应该是一个常规,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都承认现在的很多国际机构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也要通过机制来改 变。当然中国也在加强对国际机构的了解,正因为这样中国在否决权及结构等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但这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到底是一个 “革命性力量(revolutionary power)”、“修正性力量(revisonist power)”还是“维持现状的力量(status quo power)”。我的感觉还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力量”,但这个静止的权力中心需要得到相应的权力,成为体系的规划者之一,而不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这是 可以理解的。很多西方人都不理解,这也是习主席要解释的一个地方。

财新记者:在这些现存机构中,比如IMF的份额改革一直在美国国会无法通过,现在有没有中美之间的合作展现出美国愿意给中国更多的声音?

李成:当然有。首先,中国现在在联合国的占有比率增长了,这也是联合国秘书长到北京去的原因之一。第二,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长,IMF对中国的态度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财新记者:您怎么看中国现在和邻国的关系?中国一方面说要和平崛起,但与邻国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李成:邻国是处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之间的,他们希望得到美国的保护以维护自己最好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利,这是大多数国家所处的情况,这不是坏事。

即使我认为目前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日本对钓鱼岛立场变化引发的,但我不认为日本是威胁所在。所以经常是一个事件带动另一个事件,导致我们夸大 了。关于日本,当然有些政客很好战,但如果说日本民族走上了好战的路,我对这是有保留的。这样分析是不准确的。我们在看待自己的时候强调多元,而对别人只 是很简单化的进行描述和概括,会影响我们对很多事件的分析和把握。同样道理,关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我个人认为不要一味批评,而要理解。过去70年对中国来 讲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即使中国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很多人依然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中国人也应该脱离简单化的想法,有一个更平衡的心态。

财新记者:习主席提出要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刚开始先响应了一段时间,但之后为什么不怎么再提这个概念?

李成:现在两国关系到了这么糟糕的地步当然没法再提。实际上我们已经走向了冲突,比如在南海和东海以及网络 安全上面,美国更多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什么。再说美国在一开始也没有完全认同。尽管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本身是好事情,但也需要不断增进。我们不 要过度讲这么一个概念,而应该有一个理念,就是中美应该怎么合作,而不是走上冲突的不归之路。互相尊重不是简单化的,有时候批评也是尊重。我们要搞清楚善 意和恶意的批评,是带着平等眼光的批评还是带着居高临下眼光的批评,这是不同的。谁都不愿意接受居高临下的批评,但如果以平等的观点来讲自己,坦率的讲, 尤其是讲自己国家走过的经历,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希望对方看到自己这么做的想法和背后。这就是好事情。

财新记者:您能否总结一下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对于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李成:我们在美中关系上失去了很多机会。奥巴马第一次访华,由于其在上海没有一次真正意义的与民间的对话, 回来以后美国人对他批评很大,认为完全是一个失败的访问。实际上让他跟中国民间对话,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是中国开放的一面,所以这是失去的一个机会。同时 中国也抓住了一个机会,前几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奥巴马是一个“坡脚鸭”,但这种声音之后被一种更理性的声音所代替了。实际上,奥巴马在“坡脚鸭”这几年做了 好多事情,比如古巴、伊朗、TPP等,因为他不在乎国会怎么批评,他更在乎的是做对事情。而习近平两年前与奥巴马在加州庄园的对话以及现在这次访美,也反 映了中国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但在奥巴马团队里,中国的专家其实是很少的。我们要建立多层次的交流,要有总统、内阁层面的,还要有更低一个层次的。现在市政 府和州政府间这种交流是很健康的。但内阁层面的往来还需要更多加固。总体来讲,我们评估一个总统的对华政策,要全面评估,而且有时候需要时间。这次访问, 对美国来说不能失去这样一个机会,因为中国广大听众和读者都在看着,美国对习主席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尊重。

原文来自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