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Op-ed

中国的国企改革:更大就一定更好吗?

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中国经济陷入六年来最缓慢的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一套关乎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改革方案即将出台。早在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就已做出承诺,为了根除效率低下和腐败等顽疾,中国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铁路、核电等产业,一股大规模的合并浪潮即将席卷众多央企。规模上的合并或许比市场化改革在政治上更易操作,但这并非长久的出路。这些被中国视作掌上明珠的央企不需要变得更大,而需要变得更好。 

国有企业虽然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但如今仍对中国经济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目前对中国GDP贡献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并且享受着优先获得国内信贷的特权。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超过100家,绝大部分集中于诸如国防、石油、电力等战略性行业。 
 
这些央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掌控着6900亿美元的巨额海外资产,其中有47家央企名列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 

在中国经历了超过三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人们或许认为央企的数量正在随国有经济的整体规模一起缩小。在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下的央企有196家;如今,这个数字已缩小到112家。然而,除了三家企业之外,其余那些“消失”了的央企实际上只是被合并进了其他央企而已。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最新报告,中国央企子公司的平均数量从2003年的82家激增至2010年的191家。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淘汰机制——一种让绩效垫底的国企被私有化或者破产的标准化流程——在中国政府的国企改革中仍然缺位。 

支持以合并手段进行改革的人认为,合并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央企的效率和竞争力。他们提到即将合并的两家国有核电公司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这两家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即将合并为一家资产超过96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 

这次合并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购入的第三代先进的核电技术与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大量的资本相结合,显然是一项双赢之举。更理想的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曾在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担任总经理,这样能确保谈判和未来的行政整合更加顺利地进行。但这种理想的条件很难被复制,这对传闻中的石油、造船以及通讯行业的大规模合并而言则更是如此。 

合并央企并不能创造出中国所希望拥有的全球产业领导者。相反,这样做不仅会放大既有的经营效率低下问题,还会为监管带来更加艰巨的挑战。其根本问题在于,决定哪家央企进行合并重组以及如何合并重组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 
 
中国应该做的是切断国有企业优先获取银行贷款的特权,并阐明将把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引入哪些受到保护的行业。同时,应当建立起一套标准化、透明化的退出机制,以关停那些经营不良的国有企业并将其资产私有化,而不是仅仅通过合并重组或紧急注资来解决问题。 

就算中国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还没准备好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至少应该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改善监管和激励机制。例如,政府可以让央企老总们承担起加强董事会制度和内部审计的责任来。 

大多数央企只是在过去五年内才建立起董事会,目前外部董事的比例还很小。许多央企缺乏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的能力和资源,近期曝光的国企高管每人3600美元的天价午餐事件以及引入外国审计公司负责央企海外资产审计就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应当重新将央企高管的薪酬和企业效益联系起来,对那些提高了企业生产力和盈利水平的管理者提供奖励。然而,领导层公布的计划是以高达50%的比例降低国企老总们的工资,而非创造这种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在反腐运动期间大幅削减国企高管的工资可能受到公众的欢迎,但却肯定难以激励央企高管提升企业效益。 

中国国企改革的新方案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是否放松对市场力量的限制。在当前体制下,拒绝放权给市场将进一步拖慢中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国企改革的成败)也并非只关乎中国国内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失败将限制国有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并影响它们与外国政府和企业日益深化的合作关系。倘若中国领导人继续支持政府管控而限制市场力量,中国为这一决策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改革的成本。

原文载于《金融时报》beyondbrics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