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中国、伊朗和尼克森收购案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竞购尼克森公司一事在加拿大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议的焦点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加拿大油气产业应当如何把握面向中国国有石油公司(NOC)开放投资的尺度。此次交易也在美国引发了一些担忧,因为尼克森在美国有一小部分资产。一些评论家还抛出了国家安全问题,认为放任中资企业在北美能源业落地生根会给国家安全埋下隐忧。

但是,上述种种风险以及总统大选中渗透的反华言论却掩盖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利益:允许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进入北美市场能够有力促使这些企业放弃与伊朗的贸易往来。无论是对奥巴马政府还是未来的新政府,这项利益都事关重大。

设法应对晦暗不明的伊朗核计划是摆在美国政府及其盟国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也是最令它们头疼的问题之一。在不实施军事打击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将遏制伊朗核野心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以制裁措施打压伊朗政权上。加拿大政府也把筹码压在了经济制裁上,该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正日趋强硬。

过去十年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伊朗加大了制裁力度。美国对伊朗的能源、航运及金融业采取了越发严厉的制裁措施,以此向伊朗不断加压。这些制裁政策是以处罚为手段,对投资伊朗石油业、向伊朗出售汽油、与负责石油付款结算的伊朗央行进行业务往来或参与相关活动的实体机构予以惩处。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挪威、韩国以及欧盟也已采取措施限制在伊投资。欧盟还对伊朗实施了石油禁运,并禁止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承保运输伊朗原油的油轮。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制裁伊朗的关键所在。尽管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伊朗掌握核武器能力,但该国认为经济制裁——尤其是单边制裁——绝非解决伊核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成了伊朗石油领域硕果仅存的大型海外投资商。这些企业仍然时不时地向伊朗出售汽油,而且也是伊朗原油的大买家。

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一旦进驻美国,华盛顿就能更有效地左右这些企业在伊朗的动向。简言之,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美国投资越多,它们就越会尽量避免与伊朗有业务往来。中国石油企业的主管人员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美国政治上站错队会使交易遭遇惨败——2005年,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就是因为引起美国政界的震怒而终告失败。此外,但凡涉及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控制或占有美国油气资产的拟议收购案最后都要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进行国家安全风险审查,而收购方在伊朗从事的活动属于何种性质自然是CFIUS的评估重点之一。

另一方面,在中资企业看来,北美显然是资产收购的首选之地。过去四年间,北美已成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开展国际并购的又一块战略要地。2009至2011年间,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投资34亿美元和109亿美元。今年以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上游投资达230亿美元(计入中海油拟议收购尼克森的投资额),其中95%的资金都投向了北美地区。

北美对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很有吸引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中国的石油巨头也需要增加储备和产量,而北美则由于非传统油气产业的兴盛而成为了当今上游并购活动的主阵地。2011年,全球60%的上游并购交易均发生在加拿大和美国。其次,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渴望获得专业技术和作业经验,以便开发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从统计数字上看,中国的页岩气储量相当可观。据美国能源情报署估计,中国页岩气资源的技术可开采量比美国高出50%。然而,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目前还未能掌握开发此类资源的专业技术。

最后,中国的石油巨头正在努力分散政治风险。过去两年里,中东和北非的动荡局势使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开始到政局更稳定的地区寻求投资机会。

中海油对尼克森的拟议收购若能取得成功,中国参与北美能源业的进程就会翻开崭新的一页。此次交易将令中国国有石油公司首次以运营方的身份在美国从事油气业务,这一进展可能会再次引起某些美国国会议员的担忧。以失败收场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曾激起两党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让中国控制美国的油气资产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尽管优尼科的石油产量还不到美国总产量的0.5%。对于此次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虽然美国国会的反应要平静得多,但至少仍有一位国会议员表达了对中方控股会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而尼克森在美国石油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则连0.1%都不到(事实上,尽管这场争议蒙上了一层北美色彩,但尼克森近85%的净资产其实都在北美以外)。

另一方面,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美国的业务扩张也伴随着在伊朗的业务收缩。中海油已经撤出了一项投资160亿美元的伊朗北帕斯(North Pars)天然气田开发项目。伊朗方面也冻结了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订的一项开发合同,原因是CNPC未能按计划开工。该合同总价47亿美元,内容是关于委托CNPC实施南帕斯(South Pars)天然气田的第11期开发项目。中石化在Yada-varan油田的开发进度也落后于原定计划。此外,对于欧洲和日本石油公司因其本国政府于2010年加紧对伊单边制裁而中途放弃的项目,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也并没有“趁虚而入”,而且奥巴马政府指出,接手这些项目将触犯美国的底线,任何人不得越雷池半步。

美国一方面要以中资企业在伊开展项目为由对中国施压,另一方面又阻止中资企业通过投资北美市场来弥补它们在伊朗丧失的投资机会,这种做法必然会令华盛顿陷入外交窘境。中国主要石油企业对伊朗的投资热情正日渐消退,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伊朗的经营和投资环境都十分不利,但这一现象无疑也反映了中国石油巨头意欲对美扩张的雄心。

若想促使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继续撤出伊朗,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打开大门欢迎这些企业,让它们不再以被动投资者的形象出现,而是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踏上北美大陆。向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大开欢迎之门不仅能为北美提供急需的油气资源开发资本,而且还有可能让中国在伊朗问题上进一步妥协,从而让北美在地缘政治层面获利。这样一来,遏制伊朗核计划的进程或许就能在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总部顺利推进,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