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馬克龍主義”與中法關係走向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shakes hands with French Foreign Minister Jean-Marc Ayrault in Beijing
Editor's note:

陸克(Philippe Le Corre),針對馬克龍政府時期法國國內政治經濟改革的挑戰以及對外政策取態做出了前瞻性分析。原文来自大公报

馬克龍的勝出進一步遏制了歐洲極右政黨上位的趨勢,不過他對法國政治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願景能否實現尚有待觀察,他的外交部署也才剛剛起步。在本次訪談中,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中心”訪問學者、歐洲事務專家陸克(Philippe Le Corre),針對馬克龍政府時期法國國內政治經濟改革的挑戰以及對外政策取態做出了前瞻性分析。

面對新的改革挑戰

在當下的法國社會,國民陣線的政治能量如何?在這次選舉失敗之後,又會對法國未來的政治氛圍產生怎樣的影響?

陸克:在這次大選之後,國民陣線並沒有從法國政壇退場,它擁有的選民基礎也依舊存在。從2002年至今,國民陣線的崛起是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經濟全球化對社會福利分配、就業等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讓民眾日益不滿,近期恐怖主義也在法國乃至歐洲蔓延,民眾對傳統建制派政黨執政乏力感到普遍失望。

不過,當前“國民陣線”也正面臨來自內部的挑戰:首先,國民陣線的領袖馬琳.勒龐如同她的父親在2002年的選戰結局一樣,被證明難以當選國家領袖。其次,勒龐家族內部正經歷動盪,國民陣線議員、馬琳.勒龐的外甥女瑪麗安.勒龐(Marion Maréchal-Le Pen)與黨內高層政見不合,決定放棄議會席位的連任角逐。在六月中旬的議會大選中,國民陣線的候選人會在第二輪投票中面對來自馬克龍的前進黨(LRM)以及傳統建制派共和黨候選人的競爭,後兩者就很可能擊敗國民陣線的代表,使得國民陣線進一步喪失議會席位。

在目前的法國公眾眼中,馬克龍的形象如何?他能否有能力凝聚法國社會內部不同立場人群的共識,推動法國社會經濟改革?

陸克:與其説馬克龍是“自由主義精英”,不如説他是目前法國正需要的領袖。馬克龍奉行的中間派思想是“無論政治派別、任人唯賢”,這一姿態在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其實是很不尋常的。目前,民調顯示馬克龍享有62%的支持率,與2012年奧朗德就職時61%的支持率相當,高於2002年希拉剋就職時59%的支持率。

從大選電視辯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龍善於辯論並且準備充分,而勒龐則對經濟改革方案細節知之甚少。在五月底的NATO峰會和G7峰會上,馬克龍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這對於一個年僅39歲的“政壇新秀”而言已經算是成功。在第二輪大選中66%的選民支持親歐盟的馬克龍,也證明了目前法國社會並不熱衷於退歐,更不會脱離歐元區。“打退歐牌”正是勒龐競選策略中的主要失誤。目前,法國民眾在經濟全球化議題上的分歧更大,因為儘管法國市場日益開放、大企業業績攀升,但一些法國民眾並沒有從中受益。這是馬克龍政府亟需面對的議題,亦是他能否被選民認可的關鍵。馬克龍需要將精力集中在國內治理上。

在相當程度上,馬克龍與勒龐的競選綱領都不限於單一政治陣營,例如勒龐雖然率領極右政黨,但她的經濟政策理念更傾向於左派。馬克龍與勒龐的對決是否意味着法國傳統意義上的“左─右”政治光譜劃分方式正在被“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理念對立所取代?

陸克:勒龐的經濟政策綱領十分混亂,難以服人。如果法國真的離開歐元區,法國金融環境將會蒙受災難性影響,這會顯著影響外國在法國的投資。與之相比,馬克龍不拘泥於政治派別,廣納賢才的思路正是法國當下需要的。建制派政黨在過去往往一直加劇政治陣營之間的對立,但馬克龍則喚起人們對法國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認同:法國應當在歐盟、歐元區內扮演重要角色,並且在國際舞台展現領導者的形象。法國人民對此也產生了共鳴。勒龐所代表的民族主義情緒則容易使人們忽視了一個現實:法國需要在國際社會發出強有力的聲音,而非退縮至國界背後。

從法國的視角來看,中法關係發展的現狀如何?法國政府、商界和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是怎樣?

對華政策會有連續性

陸克:法國民眾對中國的觀感基本和其他歐洲國家公眾類似。長期以來,公共輿論中的中國形象往往被“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摩天大廈”以及各種中國在歐洲宣傳的“雙贏”話語所充斥;遺憾的是,現實並非完全如此。那些頻繁到訪中國的社會精英或許會對中國採取更加務實的態度。法國商界依舊對中國抱有信心,不過不少公司都反映他們難以進入中國國內市場。在政府層面,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崛起態勢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一變化會影響各國對中國的認知。不少歐美國家都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抱有顧慮,因為世界局勢演化不再由西方主導。

馬克龍似乎並沒有長期從事外交事務的經驗,他與中國的互動也尚且有限。我們應當對馬克龍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抱有怎樣的期待?

陸克:馬克龍在奧朗德政府時期擔任了兩年經濟顧問、兩年經濟部長,這一經歷已經超越了一些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在擔任經濟顧問期間,馬克龍參與了主要經濟峰會過程中的法國方面的準備工作;在擔任經濟部長時他也頻繁出訪。馬克龍在外交領域上或許不如專業外交人員經驗豐富,但他的內閣中有一批極富外交經驗和戰略眼光的幕僚,如法國前駐德國和歐盟大使、現任外交顧問Philippe Etienne,以及曾擔任法國防長、現任外長的Jean-Yves Le Drian等。值得留意的是,現任法國總理Edouard Philippe在擔任勒阿弗爾市長時,曾負責舉辦年度中歐商務會議,與中國有直接打交道的經驗。因此,馬克龍政府的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應當會與前任政府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鑑於馬克龍自身對自由主義經濟秩序的認同,我們會否期望未來法國在各項跨國、跨區域經濟倡議上與中國展開更密切的合作?

陸克:經濟全球化對法國民眾而言並非“百利而無一害”,不少法國人都對經濟全球化持負面印象,馬克龍也需要將此納入政策考量。須知,法國有強烈的叛逆政治文化傳統,不少左翼人士反對開放國界,對進一步擁抱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持保留態度,因為那意味着“法國模式”的終結。應當説,歐盟是適合法國的國際合作模式,法國需要在其中更多地與其他關鍵國家協調合作,尤其是德國。在英國退歐之後,法國和德國攜手可以重新塑造歐盟。以上種種願景在未來有望進一步明晰。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歐洲會變成一個任由外國機構、企業或個人前來施加影響力的大陸,歐洲人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局面。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