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s

Commentary

中美都不应相互妖魔化对方

18年前,我从美国来上海复旦大学任两年访问学者,当时我一直在批评美国媒体把中国妖魔化的倾向。但现在,据我观察,美国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对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的报道,还有几个月前ABC(美国广播公司)当家女主播黛安•索耶对中国的系列报道,都以正面介绍中国为主。可以说,美国媒体正在逐渐地、更客观地报道中国。很有意思的是,现在“美国之音”、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中文广播都已经或将要关掉,所以关于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情况需要仔细而不带偏见的分析。

的确,去年美国中期选举,美国政客把批评中国作为主要选举话题之一。他们用政治广告来批评中国。2012年总统大选,也很有可能把中国作为批评的把柄。但政治广告与新闻媒体不可相提并论,回过头看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很多问题,有的出于误解,有的出于别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以上世纪90年代时认为美国完全妖魔化中国的观点,来看待目前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

事实上,美国不仅是对华报道,对整个世界事务的报道都是缺乏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点并不是只针对中国。而中国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本身就是存在的。美国最近几年对中国的报道整体上是积极的,通过观察中国的迅速发展,来检验美国在这场世界竞争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落伍了,更多的是通过对比来检讨美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来激励美国。

中美价值观差异被夸大

现在很多人都担心未来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冲突。这也有几方面值得商榷。首先,现在的美中关系与冷战时有很大不同。当时是两种非常对立的意识形态,但现在没有。中国的很多价值理念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和温总理讲的普世价值观,都反映了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理念。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夸大价值观念的不同,事实上,中国价值观念的体系也在逐渐多元化。

现在国际上有两种不同潮流,一种是普世价值,一种是多元化。我认为,这两种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中国如果发展成一个民主化国家,那必定有民族特色,没有人要求中国民主化必定跟美国民主化一模一样。但民主又有其普世的内容。民主如果没有选举就不叫民主。但选举的形式各国有所不同。

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各自的问题,目前美国就出了包括消费主义、政府职能方面的问题。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也会面临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能源、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着比美国更多的挑战。

中国有人认为,美国在衰弱,但美国现在还是世界上的一个强国。我们不能漠视美国强有力的机制及反省。也许美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上有些狭隘,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但中国认为风景这边独好,也有点过度乐观。比如,中国私营经济减退、公务员录取率很低,10年前完全不是这样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私有经济仍是非常多元化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也是领先于世界。所以,不管是一国崛起还是衰弱,都不是走直线的。我们要多方面地看待一个国家的变化,在某些方面的过度自信,可能会成为隐患所在。

中美都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过去30年在经济发展上的奇迹,说明中国在走一条也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它的特点是循序渐进或因需渐进的变化。从经济改革来讲,是先城市后农村,先沿海再内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走上小康的阶段。在政治上,是先基层选举再逐渐推广到上层选举,先党内民主再全民民主,先法制再选举。这种思维应该是对的,但是最终目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要让人活得有尊严、有公平、有自由,但这一点上并没有完成。如果论模式的话,它是个不完整的模式。

真正完整的中国模式需要有第二个奇迹出现。如果说第一个奇迹是经济崛起,第二个奇迹就应该是真正寻求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如果中国能找到一种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化社会”,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

现在,在美国,很多调查显示,大量美国民众已经认为中国是第一了。我们不能老以为美国人仍然以旧有心态来看世界。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尔曾讲,过去二三十年,世界有三大重要事件,第一是冷战结束,第二是伊斯兰兴起,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中印崛起。没有人能抗拒这种变化,因为它有自己的逻辑性,如果你抗拒的话,就是不与时俱进。

当然,现在中美关系还有很多危机触发点,台湾、朝鲜、印度、南海等。美国政界有很多人对中国崛起有担忧,以为中国会转嫁国内各类矛盾到国际上去。而中国更多担心的是美国阴谋论。中国看到美国总统访问日本、韩国、印度,就认为针对中国,我认为这有点过头了。或许这是一种平衡,但平衡不一定是坏事。其他国家不是说想被平衡就被平衡的,那中国为什么不去平衡其他国家呢?所以,我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如果中美发生军事冲突,不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或利益冲突,而是相互之间的大误解。未来真的很难预测,我不想粉饰太平,因为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担忧的情况。但机会和挑战是共存的,需要两国政府、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强调共同点与共同合作的未来,而不是强调一个“零和游戏”。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摧毁一切,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的地步。▲(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本文由王文采访整理,英文采访原文请见近期《环球时报》英文版。)

阅读环球时报中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