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已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建设者。
11月30日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发言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此前已做出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习主席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角色进行全新阐述。
这一颇具雄心的宣言在次日王毅外长的谈话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总结,他说道:“巴黎不是哥本哈根”。如今中国将在世界上承担起一个全新的、更加积极的角色。
确实,巴黎会议,即COP21,俨然成为中国的气候时刻,这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进入新时期的机遇,而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在西方普遍看来是失败的,中国更被认为负有责任。许多人仍对会议前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排放国之间具有戏剧性的外交记忆犹新。
2009年初,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北京,主题只有一个:中美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上的合作。随后,2009年中,一批美国政要相继到访中国首都:国会议长人南希·佩洛西,及其率领的由五名民主党联邦众议员组成的代表团;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内阁的两名华裔成员,即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
他们都曾到中国来商讨美中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上的双边合作。最终,在2009年底,也就是哥本哈根峰会召开前不到三周,奥巴马也亲自到访北京,气候变化和能源仍是两国双边协议的重点。
然而,回溯发现,与这种前所未有的高调外交形式相比,协商的成果乏善可陈。事实上,在美国磋商者和政治家们步入贝拉中心之前,中国便已成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焦点,并且时常处于不利甚至不公的位置上。因此,王毅称巴黎不同于哥本哈根是正确的。
一年前,中美两国签署了令世界惊讶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该举动之所以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首次承诺设立绝对性的碳排放控制目标,这是发达国家多年来一再要求的。在该声明中,中国还承诺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未来十五年之内将其发电能力提高1000千兆瓦,达到相当于美国发电能力的总和。
通过承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碳经济体,中国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贡献率为世界清洁能源投资的30%。
距巴黎大会召开两个月前,习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签署的另一份联合声明中宣称,中国将在2017年前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尽管西方国家并不认可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的贸易谈判地位。
此外,在巴黎大会举行的前一年中,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协议,协议对象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和印度。在气候与清洁能源外交方面,没有其它国家取得同等程度的成果。
鉴于气候融资的国际谈判进展缓慢,中国已率先采取了一些重大行动。首先,中国在去年将其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提供的资金提高了一倍,并在近期承诺拨款200亿元人民币(合31亿美元,29亿欧元)来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项目。对于一个人均GDP仍远低于美国的国家而言,这体现了中国致力于解决全球问题的重大决心。
仅在十年前,前美国副国务卿、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曾劝说中国成为全球体系内“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在气候变化方面,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正在承担起这样的角色。
此前,一些西方谈判者半开玩笑半讥讽地称中国的气候谈判者为“不先生”,因为他们总是否决西方的提议。如今,中国对气候变化领导者这一角色给出了响亮的“是”的答案,并通过行动显示出其在建设全球治理方面的意愿与能力。
从哥本哈根到巴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实现了从看起来很被动的参与者到积极的建设者的转变。这一转变蕴涵着中国对一种更包容的国际合作体系的畅想。
中国新的领导层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需要认识到所有人民与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挑战,而只有通过我们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命运。
在21世纪,世界各国的命运一荣俱荣或一损俱损。没有任何议题比气候变化更能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地方能比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更能在全球层面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英文原文最初发表在《中国日报》
Commentary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担起新角色
December 4,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