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EA Spring 2024 conference

LIVE

BPEA Spring 2024 conference
Sections

Commentary

中国对外投资迎来“欧洲时代”

EU Trade Commissioner Cecilia Malmstrom delivers a keynote speech at Beijing'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n Beijing, China, July 11, 2016. REUTERS/Jason Lee - RTSHCBH

Content from the Brookings-Tsinghua Public Policy Center is now archived. Since October 1, 2020, Brookings has maintained a limited partnership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a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jointly organized dialogues, meetings, and/or events.

Editor's note:

原文来自凤凰周刊,记者王衍采访整理。

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地区的投资正在实现历史性的飞跃——2015年,投资总资金流达到230亿美元,超过同年中国在美国的170亿 美元投资;2016年,如果中国化工提出的对世界著名农业科技公司——瑞士先正达价值430亿美元的收购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中国对欧投资额将迎来更大突 破。

对高科技项目青睐有加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为什么欧洲的吸引力在近两年会超过美国?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来自中国的投资在欧洲不太会被政治化。相比来说,一些闻名的中国投资在美国出于政治原因而被阻碍。同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审查过程中 对于一些类型的收购,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收购设置了障碍。欧洲没有类似的审查过程,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据近 70%的份额,但在对美国的投资中,国有企业只占不到一半。第二,欧洲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的经济和财政困难,意味着欧洲渴望来自中国的资金 资助,而近两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引导更多的中国企业来欧洲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或是救助债台高筑的企业。

一个相关问题是,欧洲应在多大程度上对待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之一是增加中欧之间的连通性,这带有明显的经济动 因:中国已承诺将对欧盟委员会设立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进行投资;由中国牵头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其物流平台的贸易量正在激增。

随着中欧连通性的增加,来自中国的商品流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大量从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和建筑材料工厂来到欧洲的低价商品。欧洲不少国家,尤其是经济状况不佳的西班牙、希腊等,正在应对来自中国部分产品的倾销行为。

我把中国对欧的投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机遇。这当中,在收购瑞士先正达、法国地中海俱乐部、瑞典沃尔沃、英国维多麦食品公司的案例中,中国的收购 者均为民营企业,但大多具有一定的国有背景,比如三一集团——它收购了德国的机器制造商普茨迈斯。国有企业则致力于在欧洲建立长期的商业活动,所有涉及基 础设施的投资都属于该类:从比雷埃夫斯港到希斯罗机场、曼彻斯特机场,再到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之间的高速铁路等,更不用说在能源企业中的占股,例如投资 葡萄牙的三峡集团和入股意大利的埃尼集团。第二类是基于与“一带一路”的完美结合,毕竟欧洲是该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在我看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会继续投资并购,但未来民营企业或会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目前70%的中国对欧投资都是由国企完成)。

考虑到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期,其对高科技的项目青睐有加,这也是为何德国被当做是其优先投资地。7月,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被美的集团收购了超过一 半的股份;瑞士先正达也是欧洲农业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中国圣元集团在法国兴建奶粉厂的举动也是基于科技的合作。中国希望减少对外国科技和产品的依赖,所 以在这方面增加了直接投资。

综合来看,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更多是凭具体企业的兴趣和高附加值投资的需要,并没有形成非常明确的战略。比如,收购先正达的案例就颇有些令人意外,因为这不是中国化工的主营业务。接下来,中企将会持续寻找机会投资世界级的品牌,亦会对一切未知的东西产生兴趣。

中企投资策略各有千秋

除了手上有可用的现金外,究竟是什么驱动着中企对外进行巨额投资的风潮?回顾十年来中国的对欧直接投资,可以梳理出五种策略。其中一些策略和早期的欧美、日本以及韩国等国企业跨境投资相似,有一些则极具中国特色,也大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策略是从廉价消费品转向更为复杂、精细的商品发展。海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的发展轨迹和日本、韩国的家电制 造商并无二致。它首先专注生产廉价易产的商品,销往国内市场,然后逐渐生产出更具创新的产品,之后大举向外出口。

海尔进行跨境并购相对较晚,其主要通过并购来扩大其核心“中国制造”的规模,然后加速向价值链上游发展。海尔的首次收购在2012年,它收购了日本家电 巨头三洋电机一部分的亚洲业务,以及新西兰顶级厨房电器品牌Fisher &Paykel。2014年收购濒临破产的欧洲家电公司FagorBrandt失败后,海尔于今年1月以54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气的家用电器业 务。总的来看,支持海尔扩张的政治因素影响有限,可能是因为白色家电行业的政治性较低。

第二种策略,是从低利润的中国市场中脱颖而出,进军较高利润的外国市场,从而提高盈利水平的直接策略。以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为例,十多年来,其超过一半 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同时通过与BT、Orange、德国电信、Telefónica等欧洲通讯公司结成松散联盟,逐渐增加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它也迅速进 入设备领域,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到3G应用,其产品遍布整个欧洲,正如其不断扩张投资的欧洲研发中心。

不过,华为通过并购进行扩张的行动也受到一些阻碍,因为其虽然是私企,但一直被视作是中国政府的左膀右臂,它的发展也得益于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

第三种策略本质上涉及技术收购,让中企在增强其在国内地位的同时也在国外创造战略机遇。著名的例子包括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 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沃尔沃乘用车业务),以及最近的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和先正达)。相比于日本或韩国公司的收购,中企的技术引进策略更具特点,主要倾 向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能力,或者获取相关的许可证协议。尽管许多收购者都是民营企业,但它们往往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从而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第四种策略体现在休闲类行业的收购中,也被我们称作为“东方主义”。其涉及到收购海外高端酒店和休闲品牌,调整其终极目标,迎合日益增长的亚洲客户,尤 其是中国客户。比如,上海锦江国际最近购买法国卢浮宫酒店集团和雅高酒店11.7%的业务。香港连锁酒店如香格里拉、文华东方和半岛酒店集团过去三年都在 欧洲集中扩张,并收购了巴黎和伦敦的诸多高端资产。大陆龙头地产集团大连万达计划在英国和法国开展多个综合体项目。这些文化领域的投资收购者也受益于中国 国有银行慷慨的融资。

最后一种策略可以称作“国家冠军企业”模式,即大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收购,并借此登上全球市场的领导者位置。例如,东风汽车公司在2014年注资8亿欧元收购了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14%的股份。

欧洲担忧不断升级

面对从中国汹涌而来的投资,欧洲各国也产生了诸多担心。一方面,欧洲国家渴望来自中国的资金,另一方面,在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又引 来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讨论,一些人担忧将资产卖给国外势力会产生恶劣后果。随着中国持续大手笔的各种收购,这种担心逐渐蔓延开来。

这些突然出现的中国公司,对市场充满饥饿感并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也会促使原来的西方跨国公司加大并购力度,从而保持其市场主导地位。中国领先的建筑设 备公司——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进入欧洲市场后,也促使其美国竞争对手、起重机生产商Terex 购买芬兰起重机公司Konecranes。同样,中国化工对先正达公司出人意料的收购也引起欧洲化学公司的不安,并可能引发拜耳对孟山都公司的后续收购。

政策领域,欧洲对于中国的忧虑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涉及互惠原则。如今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自由购买任何行业的公司,相比之下,外国公司则禁止在中国许多领域进行收购和控股,包括银行、保险、电信、媒体、物流、建筑和医疗保健等行业。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是在现今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增加互惠条款。

此外,即将到来的一年,许多欧洲领导人会忙于选举,我不确定中国投资在这一时期能得到很好的对待。虽说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国投资在欧洲没有太多阻碍(跟 在美投资比起来),更多的障碍只是口头上的。如果中国未来在欧洲建立起诚信合作者的形象,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改观。

更大的问题是,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否有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考量?如果有,欧洲应当如何应对?近年来中国增加了对欧的政治投入,并通过“分而治 之”的方法不再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接触,而尽可能多地与单个国家接触。另一个是创建有利于中国的新型多边论坛,最显著的例子是“16+1合作”机制——由 16个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组成。北京也成功与北欧、南欧国家开发了类似的论坛。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质疑中国对外投资的可持续性。但我认为目前尚难预测中国经济的走向,因为中国仍拥有大量现金,同时在经济 上有扩张的决心。“一带一路”战略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对外投资,而不是更少。但考虑到2017年即将到来的政治换届,中国政府未来或会注意平衡对外投资 (包括“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投资),而增加一些国内投资。

Authors